《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》出台的意义
最近教育部出台的一项政策引起了不少的热议,大家猜到是什么了?这就是于2023年8月23日正式公布的《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》,文件的出台又一次将“双减”的话题推上了热搜,作为“双减”政策实施2年后官方出台的关联政策,是对两年来治理成效的进一步巩固,针对2年来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反馈汇总,积极听取各方声音,让执法者依法办事,同时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,提升校外培训执法规范化、法制化水平。
最近教育部出台的一项政策引起了不少的热议,大家猜到是什么了?这就是于2023年8月23日正式公布的《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》,文件的出台又一次将“双减”的话题推上了热搜,作为“双减”政策实施2年后官方出台的关联政策,是对两年来治理成效的进一步巩固,针对2年来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反馈汇总,积极听取各方声音,让执法者依法办事,同时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,提升校外培训执法规范化、法制化水平。
国家为什么要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重拳打击呢?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?首先,违背了国家的大政方针,2020年7月3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要加快形成以“国内大循环”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 在国际经济普遍低迷、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,扩大国内消费是有效化解风险的必要措施,要刺激民众消费,在保障收入的前提下,还要让民众有足够的信心去消费。遗憾的是,面对高昂的住房、医疗、养老、教育等成本支出,提升消费信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,因此,国家相继对房地产、医疗等行业进行干预,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,必然要引起国家的重视。减少民众的教育支出,让教育回归良心的行业,回归公益的本质。让家庭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,才能助力国家经济内循坏的有效实施。
其次,维护教育公平,促进校内外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。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,力争缩小教育差距,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,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明显,国家为此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措施缩小这一差距,比如:国家专项计划、地方优师计划、公费师范生、教师轮岗制、三支一扶、教育信息化建设等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,这些政策不可能立竿见影,也无法实现绝对的教育公平,尤其对于城市学生来讲,更是享受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,最优质的教育资源,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一般都分布于城市,只要家里愿意花钱,可以享受到其他学生无法获取的资源,这样的结果就是城乡学生差距越来越大,农村孩子想靠学习翻身的机会越来越渺茫。这也从近些年的高校招生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。
第三、打击资本逐利,使教育回归良心行业。教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领域,如果教育成本过高,必然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,比如对生育率的影响、对消费的影响、对政府的不满等。随着房地产的调控政策,想靠囤积房产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,股市也一直萎靡不振,资本去哪里?教育是刚需呀,家长很乐意在自家孩子身上投资,哪怕压减其他的支出,在孩子身上绝对不会吝啬,因此,在资本的疯狂助力下,一些培训机构迅速壮大,估值轻松上百亿,挥动镰刀开始了割韭菜,曾记否,就连春节晚会上都是某培训机构的宣传广告,经过广告的狂轰乱炸之后,家长焦虑情绪高涨,买单就是必然的结果,本应该属于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却成了附庸,教育内卷俨然成了悬在家长和学生头顶的一把利剑,随时可能将他们击垮,历史告诉我们,物极必反,资本绑架教育的后果必然是收到严厉的打击,“双减政策”的出台,让资本的狂欢画上了句号,让学生回归课堂,让家长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。
第四、校外培训机构必须纳入法制监管的轨道上。我们经常能听到某某培训机构卷款跑路了,机构突然关门了,家长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,对孩子的心灵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,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切,有些机构没有办学资质擅自开展培训活动,有的机构超出培训范围,有的机构办学地点存在安全隐患,师资力量、教学内容等都存在问题,尤其某些机构明知道经营难以为继,仍然恶意收取家长学费,然后选择跑路等。严重损害了家长的合法权益,导致家长维权困难。针对种种培训乱象,必须重拳出击,出台相关法律法规,使培训市场良性有序发展。打击不良商家,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。使执法者有法可依,使违法者受到严惩。
最后,我们要强调的是:不管是“双减”的政策,还是《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》的实施,都是用法制的手段保证教育培训市场的良性发展,目的不是要扼杀学科类培训,而是要更好的保护学科类培训机构,使那些想在教育领域投机取巧、赚快钱的无良商家们没有生存的土壤,使中国的教育生态更加和谐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