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减”政策后遗症值得警惕
任何政策的颁布实施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,必然在解决一些突出问题的同时,伴随着一定的负面影响,任何好政策都是在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,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执行。“双减”政策虽然有效的遏制了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,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业负担,但是家长的教育焦虑似乎并没有随着双减的实施而减轻。教育成本支出并没有得到减少。
教育是良心的行业,是具备公益属性的行业,如果教育被资本绑架,很多怪现象就频出不断,他们利用强大的资本优势从公立学校挖走哪些教学经验丰富,教学成果卓著的特级教师、优秀教师唯自己所用,然后配置优于公立学校的硬件设施,加上强大的宣传工具,很多公立学校根本没有招架之势,没有了好的师资力量家长自然担心学校的教学水平,没有哪位家长愿意拿自己孩子的青春赌未来吧!还有一部分老师享受着公办学校的编制待遇,还与外面的机构私下勾连,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给这些培训机构,甚至明目张胆的指定孩子去哪里要参加培训,诸如此类的现象我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吧,这样的乱象严重冲击了公办学校的办学秩序,也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政策。同时导致家长的教育成本激增,教育“内卷”现象愈发严重,学生不是在培训的课堂上就是在培训的路上,导致学生学业负担不堪重负,睡眠时间严重不足,家长也精疲力竭,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矛盾。
正当资本疯狂的攻城略地的时候,一场关于教育培训市场的大整治也悄然而至,2021年7月24日,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。正式拉开了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行动。整治力度之大可谓空前绝后,经过2年的持续整顿,效果显著,有效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,各种违法培训机构被清理出教育培训市场,使学校成为教育的主阵地,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学生发展的有益补充,有效降低教育成本,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和幸福感。
“双减”政策的成果初显成效,近期又一则关于校外培训的政策措施出台,《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》发布,即将于2023年的10月15日正式施行,这个政策的实施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,国家不但要把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作为长久的国策坚持下去,而且还要进一步规范现存的培训机构。既要打击变相的违法培训行为,也要约束行政执法行为,保护培训机构的合法权利,但是我们应该很清楚,任何政策的实施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所有的问题,必然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。
家长焦虑情绪有可能被放大。为什么这么讲呢?虽然“双减”政策确实使大量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消失或者转型,非法培训机构没有了生存的土壤,但是升学评价体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,仍然是以文化课成绩作为主要的参考标准,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化课在升学过程中的地位,优质教育资源有限,为了提升孩子的竞争力,学科培训也是无奈的选择。随着大量培训机构消失,市场竞争变小,大量合规机构利用自身优势可以迅速占领市场,会掌握议价权,有些机构为了符合规定,会采用更加隐蔽的方式继续培训,比如上门一对一服务等,这样必然会增加培训的成本,有些家庭恐怕根本承担不了这笔支出,如果仅通过限制培训市场减弱教育内卷,是治标不治本。要想减轻教育内卷,绝对不是出台几个政策就可以解决的,找到问题的根源,综合施策,才会有好的结果。
教育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,更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,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建设教育强国是先决条件,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明确为到2035年必须“建成”的目标之一,放在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、文化强国、体育强国、健康中国等目标之前,充分体现出教育之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。报告还提出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等强国建设目标任务,推进这些强国目标任务的完成,人才是关键,而教育具有基础性、先导性、全局性地位和作用。回顾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,总结16世纪以来5个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规律,分析3次工业革命渐次演化的历史进程,无一例外显示出教育的优先布局与国家的兴盛强大密切相连,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更富有创新能力,能更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,带来综合国力持续提升、国家持续繁荣。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“果”,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因”。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参与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,教育环境将更加和谐,教育成果将助力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。

